深圳市舜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张经理
24小时服务热线:18665855994
咨询热线:400-085-0859
传真:0755-84170996
QQ:1148877134
邮箱:1148877134@qq.com
一、危害特点
洪涝灾区出现的其它有害昆虫的危害与蚊蝇相比,通常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灾区的特殊环境条件下有大量的其它昆虫对灾民的健康造成灾害。如蠓、蚋、虻、蛾、蚂蚁等,其危害具有以下特点:
(一)季节性凡出现蠓、蚋、虻、蛾、蚂蚁危害的季节都与降雨有直接关系,在雨量正常的夏秋季,很少有这些昆虫密度异常升高而骚扰人群的现象,而在夏季连降暴雨形成灾害之后,则可出现大量上述昆虫的危害。
(二)突发性和蚊蝇相比,蠓、蛾等昆虫的危害往往突然出现,骚扰、叮咬灾民,开始易被忽视,一旦危害形成就突然到来,使灾民的生活处于日夜不安之中。
二、生态和危害
(一)蠓
1.生态 蠓是一体形微小的昆虫,俗称“小咬”、“蠓虫子”。属于双翅目、蠓科(Ceratopogonidae)。吸血蠓类分四属即荷蠓属、纤蠓属、勒蠓属和库蠓属。在我国以库蠓属(culicoides)分布最广,对人畜骚扰最为严重。
蠓的生活史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雌蠓产卵于潮湿土壤,尤其是腐败的烂草下。卵为椭圆形,长约0.4-0.7毫米。卵期在16-19℃时约需两周,在夏季2-3天即可孵出幼虫。
成蠓由于个体细弱,飞翔力不强,飞翔距离多在300米范围内。若遇适合的风向时,亦可顺风飞翔至更远的地方。
成蠓在一日之中可有两个活动高峰,一是早晨日出之前,二是日落之后的各一个半小时左右,活动最为活跃,并可袭击人畜。在洪涝灾区现场观察中发现,非活动高峰时主要隐藏在阴暗的角落或废弃的窖洞之内,菜窖、红薯窖内密度尤其高。在雨后未出太阳的白天,进入成蠓栖息场所,同样可袭击人畜。在内涝期间,其密度可达7万只/10分钟。晚间除叮咬人外,还大量的飞向点燃煤油灯的宿舍、厨房、次月晚前多时可收集死蠓10余克,足见其密度之大。
在非灾年份,蠓类的危害与降雨量有直接关系。即干旱少雨的夏秋季蠓类密度明显减少。正常降雨年份在华东各省七八月份是高峰季节,9月以后逐渐减少。但在洪涝灾害的内涝地区,6月中旬开始出现蠓类危害,至7月上中旬达高峰,经防制后至8月初已不足以构成危害。
2.危害 库蠓叮咬人后,局部皮肤疼痛,发麻且痒,叮处不像蚊或蚋、虻那样易于确认;由于此时与蚊同时危害,常被误认为蚊叮咬。为了避免叮咬,有的灾民只得在日落后就离开庄台,乘筏、小舟到远离庄台的水面上夜宿,无力避开的老人和儿童,有时被叮咬后抓搔得遍体鳞伤,苦不堪言。
(二)蚋
1.生态 蚋科(Simulidae)目前世界上约有1000余种,我国有50种。在安徽洪涝灾害期间,蚋的危害也十分明显。成蚋短粗,长约1.5-5毫米,足短、背驼、翘宽,形如苍蝇,但较苍蝇小,色黑褐、驼背状,俗称“挖背”。雌蚋产卵于水中,卵块呈鱼鳞片状。幼虫似圆柱,前后两端略大,经蜕皮5次后结茧化蛹。在行洪区庄台脚下的防浪石块的蔽阴处,可发现大量的蚋茧。
2.危害 蚋可单独的或者与蠓类一起在白天袭击人畜。叮咬后人体局部约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肿胀,被咬伤处呈红疹,边缘清晰,有水肿,压之有痕、疼痛。肿胀大的直径可达10厘米,2一3天后肿胀处发痒,6-7天消肿。被叮咬处多为身体裸露部位。蚋叮咬牲畜咬伤处多在腹部******及其附近部位。严重的地区灾民被咬伤者可达80%以上,叮咬后常数日不愈。
(三)虻
1.生态 俗称“牛虻”、“瞎虻子”。属叉翅目、虻科(Tabanidae)。其外形似苍蝇但比苍蝇大,体色随虻种不同而异。
虻的种类繁多,目前世界上约有3500种。我国有200种,分7属,其中常见的吸血虻分五属,即斑虻属、瘤虻属、黄虻属、虻属和麻虻属。江淮地区已发现有3属5种,即中华麻虻属、黄胫黄虻、日本斑虻、四列斑虻、舟山斑虻。
和其它吸血昆虫一样,雌虻吸血,雄虻不吸血。雌虻一生吸血多次,每吸血一次可供产卵一批;雄虻以植物液汁和花粉为饵料。吸血好没有固定的宿主,大型家畜尤其牛、马、骡、驴等大型家畜腹部、大腿等毛浅的地方是吸血虻最易叮咬的部位。
在非灾年份,虻的孳生地通常是在空旷的河道、沼泽、沟溪的浅水和泥土中,在农田周围主要是稻田、苇滩等绿色植物丛生的地方。虻的幼虫不耐干燥,在无水干旱环境中很快死亡。
2.危害 在洪涝灾害期间,由于人畜高度集中,人畜受袭扰的频度大,危害增大,且带有极大的突然性。据现场调查,人在赤膊情况下,虻属(Tahanus)、麻蝇属(Chrysozona)的总密度为12只/人工时。出于虹个体大,叮咬人厉害,灾民甚恐惧,而牛、马等家畜不堪叮咬而挣断绳索,可引起狂奔。在洪涝灾时的庄台,蛇类单独出现常不足造成严重危害,但在白天中午时分对人畜常与吸血蝇、蠓类共同叮咬,出于虻类个体大、吸皿量多、一旦密度异常较易引起重视。但洪涝积水期间,出于浸水面积广,孳生条件优越,在浅水河边,常可发现高密度,每平方米水区及泥沙内有蛇类幼虫10-20条,这是洪涝灾害后虻类密度升高的原因之一。
(四)蚂蚁
1.生态 蚂蚁属昆虫纲,膜翅目(Hymeno ptera)、蚁科(Formicidae )。在灾害或非灾年份能危害人类的常见的是棕黄家蚁(monomorium pharaonis )及小黑家蚁(monomorium minimus )。其它种类妈蚁很少引起危害。
蚂蚁的生活史可分卵、幼虫、蛹、成虫四期。其生息繁殖中具营集体巢居、严格分工及在合适活动天气下辛勤劳作的特点。在暴雨连降或夏季阴雨连绵之后,部分地区出现蚂蚁危害,袭击周围人群的情况。棕黄蚂蚁发育到一定阶段、便展翅飞翔,在巢外空间或地面寻觅配偶。这些雌蚁即可侵入卧室,主动或被动的(如钻进被窝,落到面部、颈部)以其尾刺螯人。蚁巢多构筑在老树皮下或乱草堆下。棕黄蚁具有以下特征:体长约8毫米左右,分头、胸、腹三部,双翅、三对足,颈部呈红棕色,头胸部黑色,头部近球形,前有一对细而长的触角,有复眼一对,胸部微隆起,翅短宽,翅膜上白斑或暗斑,腹部膨大,由5-7节组成。全身尤其足部被有短毛、尾部有丝一对。
2.危害 被蚂蚁螯咬后当时并无显著表现,约3-5小时后,螯咬处出现条状红痕,发热奇痒,有烧灼感,而后有水疱出现。无继发感染时,5-7天全愈。受灾的部位主要是面部和四肢,若以手指压破蚁体,手指所接触到的皮肤也出现上述症状,但较轻。
由于雌蚁飞行有一定高度,居住平房和一楼者较少受灾,二楼以上受灾最重。一般在每年5-10月出现,6-8月的多雨季节的高峰季期,一日之内于黄昏后,气候剧变,如天气闷热、低气压、温度大时最多。凉爽季节很少出现。
(五)蛾类在洪涝灾害期间,为害的蛾类有两种,一是麦蛾、数量最多,面积也较广,二是夜蛾类的小地老虎。
1.麦蛾
(1)生态。麦蛾[Sitotrogacercalellla(oliviver )]属鳞翅目、麦蛾科。为初期性贮粮害虫,为害整粒原粮,如麦类、稻谷、玉米、高梁等,粮粒常被虫食成空壳。麦蛾在我国大多数省市区均有发生,尤其江淮及长江以南地区发生尤为普遍,危害严重。麦蛾分成虫、卵、幼虫及蛹四个阶段。一年内其发生代数因地域而异。在北因天气寒冷,每年发生2-3代,在温暖地区每年发生4-6代,最多可到10-12代。
在正常年份里麦蛾的发生仅是贮粮中的为害,不会构成公共卫生学的问题。但在洪涝期间,如灾区小麦未来得及收割,即使被洪水淹没,或收割后没有来得及脱粒,遭暴雨淹没,或虽抢收到家的小麦因雨亦无场地晾晒,湿度很大,为麦娥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2)危害。麦娥对灾区公共卫生方面的危害主要表现骚扰作用。在灾害最严重的七月中旬到八月初的期间,麦蛾为害亦达高峰。麦娥为害主要表现是在灾民居住拥挤的情况下,白天时麦蛾无孔不入,在赤膊的人身上爬行,着衣者钻入衣服内,顺人体皮肤爬行,天黑后,凡通有灯光、或做饭揭锅盖、直至盛入碗内的饭中坠落,量少时尚可忍受,大量时吃饭亦无法正常进行,麦蚊也有趋光性,尤其雨夜中点燃灯火时,灯盏周围或经马灯罩底部可见堆满死蛾;打开电视机时麦娥蜂拥而至,影响收看,多时一晚可打扫死蛾0.5~1公斤。尤其睡觉时身上常有无数只麦蛾爬行,骚扰作用使灾民无法休息。
2.地老虎
(1)生态。地老虎俗名土蚕或地蚕,属鳞翅目、夜蛾科。地老虎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小地老虎[Agrotis ypsi-bon(Rottemberg)]、大地老虎(A.okionis Butler)、黄地老虎[Euxoa segetum(sehiffermiiller)]。
小地老虎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以雨量丰富、气候潮湿的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等地发生多。其中以沿海、沿湖、沿河及低洼内涝、土壤湿润、杂草多的旱粮区和粮棉夹种地区发生最严重,其他旱作区蔬菜区也有不同程度发生。黄地老虎主要分布在北方、华北、西北地区。大地老虎分布广泛,常与小地老虎混合发生。据初步调查,洪涝灾害的水围庄台周围的野生植物根部周围土壤,常发现有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栖息。
(2)危害。在非灾年份,由于害虫能及时发现,即便蛾发生严重,由于陆地面积大,密度相对被稀释。因此构成公共卫生学问题的机会不多。而在洪涝灾害期间,作为夜蛾类、地老虎非常多见。夜间到来以后和麦蛾一起搅扰灾民。除骚扰作用外,未见其他危害。但由于和麦蛾混合出现的骚扰,搅得灾民昼不宁夜不安,极易产生不安、绝望情绪。
三、防制方法
(一)环境防制法蠓、蚋、虻、蚂蚁、飞蛾之所以易在洪涝灾区形成危害,最基本的原因是由洪涝灾害带来的环境卫生条件的破坏,因此环境的治理是根本措施。
(二)围水柴油膜封闭法实践证明,在治理昆虫孳生地的同时,对存生的孳生地水面,必须尽快实行围水柴油膜封闭法。由于它对蚊、蠓、蚋、虻的幼虫期都具有杀灭功能,同时对接近水面产卵的雌性成虫也有杀灭作用。
(三)化学药物杀灭法此法用于成虫要比用于杀灭幼虫更安全、有效。灾害发生后的庄台,可供成虫藏身的地方并不广泛和复杂,但都易被遗漏。当以DDV等有机磷杀虫剂喷洒时,主要集中于庄台上的废井、菜窖,这里的蠓、蚊密度可高到惊人的程度,其次是庄台周围露出水面的树丛、芦苇或泡在水中的未倒坍的屋舍中,这里面蠓、蚋、虻的密度也很高,要组织灾民坐筏或小船逐一喷洒,尽量不要遗漏。凡药物浓度适合,栖息地喷洒彻底时,经1-3天,有害昆虫叮咬情况可以迅速减弱。如果孳生地亦彻底的同步使用围水柴油膜封闭处理,实际上一次即可。所以孳生地处理和化学药物喷洒同步进行是一种见效快、效果好、节约经费的最重要的杀虫方法。
(四)物理和化学法防制飞蛾麦蛾和地老虎蛾的防制以治本为主,对成蛾可暂不作为重点,因为蛾子存活时间一般较短,所以应以杀死幼虫为主,防止继续发生。在降雨量大、天气连阴的情况下,要告诉灾民并组织灾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所,抓住晴好天气,把家藏小麦充分晒干。麦蛾幼虫发育起点温度为10.3℃,在21~35℃时发育最快,在高温44℃经6小时各虫蚴均死亡。粮粒含水量在8%以下时,幼虫不能生存。因此,在灾害时期最简单、最适用的方法,就是充分暴晒小麦。方法是在夏季高温季节晴天,先打扫晒场,待晒场晒热后,将粮食推开至3-5厘米厚,要勤加翻动,使粮温达到48℃以上,翻晒1-2小时后,将粮食聚堆,以保持粮内高温,达到杀虫目的后,待粮温下降到接近气温时再入仓。同时可将粮食用塑料薄膜密封或用瓦缸、大罐子等密封起来,形成缺氧环境,防止飞蛾生长。
地老虎蛾的防制与麦蛾防制措施相似,即以杀灭地老虎幼虫为主要措施。地老虎防制的方法很多,但在洪涝期间,从公共卫生学的角度来看,尽快控制蛾害,而且当时条件下能够实行的简便而有效的措施是利用黑光灯、糖醋酒液或杨树枝晒萎后扎成把,诱杀成虫,效果良好。从治本上看,主要采用化学药物杀死幼虫。具体方法有:
(1)毒饵。把饼肥碾细,入锅炒香,加90%敌百虫0.5公斤,加水2.5-5公斤,喷在50公斤炒后的饼肥上,每亩用量3.5-5公斤,傍晚撒在作物周围。诱饵也可用50公斤鲜草或鲜菜叶代替。
(2)药物灌根。在飞蛾大量发生时,可用80%DDV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等,每亩20-25克,加水400-500公斤顺垄或在有杂草生长的地方灌浇。
最新资讯
- 2020-02-20【注意!】PCO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消毒必须留心的误区和自我防护指南
- 2020-02-22PCO企业参与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性消毒答疑
- 2020-02-2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重点场所防护与消毒技术和要求
- 2018-03-19舜王生物科技值得信赖
- 2018-03-19携手合作十余年舜王生物科技是我们最忠实的伙伴
- 2018-03-15又到一年斗蚊时--别让蚊子“喜欢”你
- 2018-03-15全爱卫发(1997)四害考核标准
- 2018-03-15常见有害昆虫蝇类
- 2018-03-15常见有害昆虫蚊类
- 2018-03-15常见有害昆虫蜚蠊类
- 2018-03-15生活小常识驱蚊子新妙招
- 2018-03-15野外出游防叮咬小技巧
- 2018-03-15防蚊妙招:养蚊防蚊
- 2018-03-15超声波是否能驱赶蚊蝇
- 2018-03-15灭鼠公司的家庭老鼠怎么办怎么防治
- 2018-03-15杀虫公司如何灭蚊蝇